您当前位置: 首页 / 媒体艺设 / 正文

媒体艺设

篆刻说·叶林心 | 偏安一隅的八闽印人,用实力惊艳了时光!

来源:文化生活报 发布时间:2022/05/16 15:56:56 浏览人数:

叶林心

1966年出生于福州闽侯,师从韩天衡先生。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、教授。西泠印社社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,福建省篆刻学会副会长、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。连续七届担任“海峡两岸篆刻大赛"评委,福建省政府“百花文艺奖”书法组评委、福建省篆刻展评委等。主持课题《福建篆刻艺术的主要流派演变与现代创新研究》获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,《中国篆刻》课程获2021福建省级本科一流课程。出版有《中国篆刻艺术探究》《林心印语》《玉语心愿》《石语心愿》等十余部专著,主编《韩天衡鸟虫篆印集萃》《八闽非遗艺萃》等。

图片 种学绩文(附边款)叶林心 篆

图片

中国篆刻印章按现今发现的实物及学者考证来看,至少在殷商时代,就已作为权力的象征和交往的凭信在使用。

福建地处东南一隅,古为蛮夷之邦,经济、文化发展不若中原、江南,文化交流也受影响,但是自古多文人雅士,篆刻一道也早有传续,名家辈出,出现莆田派、漳浦派、林鹤田派等彰扬于明代后期,早在宋、元即有篆刻家留名青史。

福建篆刻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,其中缘由值得深入探讨研究。福建篆刻的兴起、发展,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、文化环境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,其发展历程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。

清林霔在《印说十则》中评闽人篆刻言:“吾闽自练元素、薛穆生、蓝采钦三家外,虽名流辈出,而合于正派者益寡,以人之好奇者多也。如世所称莆田派者,狐禅外道,不足为重。”

此论从坚守传统视角看,或贴近事实。以致林乾良先生在其著作《福建印人传》一书中认为此语“二百年后之今日观之,仍感亲切”。对这里的“亲切感”,既可作语言直白、自然可爱解,也可解释为识见的认同。

在印史发展中,创新与传统历来是互相依附存在着的,现我们对明清时期福建篆刻状况,从创新角度作新的审视辨析,或许会有新的认识。

图片

图片 纸窗竹屋灯火荧 周亮工 篆

1、周亮工与闽地印人

周亮工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官宦文人。顺治四年,周亮工领职福建按察使,后任福建左布政使,驻守福建八年,政务之余喜结交闽地印人。

周亮工在《印人传》一书中,记载了他与闽地印人的交往,包括江皜臣、林晋白、薛宏璧父子、黄子环父子、陶石公、沈鹤生等等。

因而论福建印史,不能不提周氏的贡献。这些印人中,有的依此而常被选入印史评述,有的虽被周氏评价甚高,但终因缺少可实证印例而遭忽视。

图片 清畏斋(附边款)陶石公 篆

《印人传》记载:刻玉印家江皜臣,“治玉章真能取法古人而运以己意者,即其乡人何雪渔尚不能规模之,况其下者乎?”从者陶石公,“泉人,从学于皜臣最久,颇能得其传”。可惜对陶石公印技的着笔不多,但两人均有印入编《明清篆刻流派印谱》。

薛宏璧、名居瑄,其先盖闽之晋江人,后籍侯官。周亮工见到薛宏璧的时候,薛氏已是七十余岁的一位老者,工印章四十年,却无人知其名,然以周亮工眼光来看,“宏璧之技直入秦汉人室,远出诸家上”。这样高的评价,使笔者顿生一睹薛宏璧其技之奢望,惜难于实现。

图片 近思氏 江皜臣 篆

图片 吕惟延印 江皜臣 篆

2、黄子环创《款识录》与漳浦派

明末有漳浦印人黄枢,字子环,善以商周金文入印,所辑印谱即名《款识录》,时人以“款识录”称之,周亮工称其“凡金石、典册,靡不精研、辨证” 。

印谱后失传,所以他的印章不可见。他是黄道周的本家人,据说黄道周用印多出自黄子环之手,现黄道周书画上大篆一路印章,可以推想为他的印章面目。

当时还有漳州印人沈鹤生、刘履丁(渔仲)及其子克侯,均师法黄子环,成一时风气,时人称其为“漳浦派”。

后人对黄子环与漳浦派印人,似乎贬多于褒。其实同时代的周亮工对黄子环的评价还是十分高的,他以发展眼光看待现象,从历史变革来评论,自然胜人一筹。

他在《书“黄济叔印谱”前》有一段议论。这段叙论十分精彩,一是以诗派之变故拟论篆刻之变故,推之为势之所然;二是以变革之观念,推崇黄子环、沈鹤生的矫枉使命,充分肯定其言之有故、执之成理的执着劲。

图片 茂昉私印 江皜臣 篆

图片 书谣传癖 江皜臣 篆

3、许容与《说篆》

许容,字实夫,号默公,江苏如皋人。1683年入闽,官福州府检校。检校官位较低,在九品以下。他在福州为官时间很短暂,前后不足一年,终因仕途失意,离闽浪迹天涯。

所以他的篆刻风格对福建印坛影响不大,主要篆刻活动在苏鲁京豫一带,但他早期印作受过莆田派熏陶。

他的印学著作有《印略》《印鉴》《说篆》等,前二种不见流传,后一种被收入顾湘《篆学琐著》。《说篆》原著为《许氏说篆》,分《篆体原始》《篆体正宗》《篆体奇赏》三卷,成书约在1675年。

《篆学琐著》所收《说篆》仅录1900字,约为《篆体原始》一卷的五分之二。《说篆》多摘录前人论篆刻之著作,如“笔法三害”“刀法六害”等,但也有言前人未言处之见解,如“朱文不可太粗,粗则俗”;白文若以朱文法刻,“则太流动,不古朴”等等。

图片 诸缘忘尽未忘诗 林皋 篆

4、林皋的治印思想

清代初期,林皋是江南地区影响最大的一位印家。韩天衡师和张炜羽兄合著《中国篆刻流派创新史》这样评论道:“在程邃之后及丁敬浙派未兴起的康熙中叶至雍正年间时,江南印坛最著名的篆刻家莫过于林皋了。”汪启淑有言“两浙久沿林鹤田派”,可见其影响之长远。林皋也是元朱文前承明末的汪关、后启赵叔孺、王福厂的继往开来人物。

图片 案有黄庭樽有酒 林皋 篆

林皋(1657-1726后),字鹤田,一字鹤颠。其先祖为福建莆田人,因官于常熟,遂定居此地。他一生似未回过莆田,篆刻也未受福建印坛影响。但他的《宝砚斋印谱》有莆田印家吴晋的一篇序在。

吴序称:“海虞林子鹤田,与余友钱湘灵先生善,昨秋同遇秣陵,因留予一砚斋四逾月,前后所作不下三四百枚。林子入印,全用汉篆,适与雉皋黄济叔同,而篆体笔力,又大能合古法者也。”序后记时为“壬戌谷日,秣陵弟吴晋纂”。

吴晋,字平子,亦莆田人,寓居南京,游周亮工之门。吴晋作此文距认识林皋才半年不到,文中只有给予林皋开阔的见识,看不出曾授法于皋,倒是林皋的用篆笔力,大受吴晋赞赏。

图片 观妙(附边款)林皋 篆

吴晋序《宝砚斋印谱》记甲戌(1692)十月,林子复来止余西斋,契阔风雨,追数昔游,三日后将辞之润州,渡江为淮南游。

林子告其曰:“技虽小道也,然别之,以正其体;审之,以善其势;离之,以发起韵;合之,以完其神;纵之,欲其势;收之,欲其藏;开之合之,而不悖乎理;变之化之,而不诡乎道。非是,不足语于斯也。”

林皋这一段话,深刻总结了他的刻印经验和治印思想,足可发人思索,引以为鉴。

上一条:社会实践 | 福建商学院师生赴武夷山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
下一条:党建巡礼 | 福建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:探索“党建+艺术”育人模式,激发人才培养新动能